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04月14日 01:26:21 阅读数:16人阅读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唯妮16岁留美,

曾在美国东部寄宿高中读书,

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新生。

她的美高留学日记篇篇好看!

对美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“好”,或者“不好”,

而是观察、思考、质疑、找答案。

来美两个月,唯妮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!

问题一:我难道进了一所体校?

都说美国学校重视体育,但他们的重视方式,与我过去所想的“重视”并不是一回事。

这么说吧。大部分中国学校,重视体育的方式是体育课。几十个学生在操场上跑跑步、做做操、跳跳绳、打打球就是锻炼身体了。

但是对于美国私立高中来说,重视体育并不是增加体育课、加大运动强度等等。对于很多美国学校来说,体育根本不是一门“课”,它是与“学术学习”同等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例如我们学校早上八点半上课到下午三点半,这是“学术学习时间”;三点半之后到六七点,都是“运动”时间(或安排其他课外活动)。

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运动场上的拼劲儿,绝对和学习上的刻苦有的一拼!

以致于我刚来的时候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一所体校……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(我在水球队训练,真的很累!)

最夸张的是:傍晚穿梭在校园中,常常看到小腿上打着石膏或是肩膀上绑着一大块冰的人。运动赛季时,还有很多同学请假去打比赛。

最开心的是:学校对于每个人的运动选择是很尊重的。每个季度都有四五种运动可以选择,能够照顾到每个人的强弱项:有的人适合跑步,有的人可能适合水上运动。如果不想参加竞技型运动,你 (居然) 也可以选择遛狗、做瑜伽、跑步机等等。

对我来说,有这样的选择真是太感人了!过了十几年在800米及格边缘徘徊的日子,对人的自信心真是一种折磨。从前我觉得自己没有一点运动细胞,现在想想,可能只是某些项目不擅长吧。

如果有的同学实在没有运动细胞,或是有更加热爱的事情,那么下午也可以选择画画、练琴、上演讲课、练习辩论等等。

就我个人来说,我在赛季前参加了水球队,强度太大实在吃不消,因此开学后就申请下午画画去了。申请过程坎坷就不在这里提了,只想说短短两周,我慢慢找回爱上画画的感觉

所以,虽然学校特别重视运动,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体育疯子!学校对个人梦想的支持和鼓励,还是很多元的,这让我心里满满的感激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(我的宿舍,欢迎来到新世界!:)

问题二:数学课学历史?

开学时,得知自己的数学课被分到Algebra 2 Accelerated Honors这个班,心情实在不爽!

普及一下:美国高中数学课难度等级分为:Algebra 1, Algebra 2, Algebra 2(honors), Algebra 2 Accelarated(Honors), Pre-Calculus, Calculus, AP Calculus AB, AP Calculus BC, Graph Theory……

给我上这么简单的课,学校难道是在怀疑我的数学能力吗?再三考虑,我决定直接去找数学系主任(类似官职),她的话更是让我惊呆了。

她说:“我知道很多内容你都学过了,我们让你上这门课的原因就是希望你前三四个月可以好好休息,不用考虑数学,可以把精力更多的花在其它的科目上。”

啊?这算是个什么理由!我当时已经气的不是两眼一黑能形容的了!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(我的数学课堂,是不是太简单了?)

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是:上课从来不讲任何定理或是公式,作业全是没学过的内容。

第二天问他昨晚作业的最后一道题怎么做,他却花一整节课讲第一题里两道最简单的计算……

好吧!习惯了中国数学老师雷厉风行的授课方式,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对此感到不习惯。

但幸运的是,我不是只会听课的学生,比起听老师讲课,我更喜欢回家翻书琢磨,所以对这位老师的授课方式还算是可以接受。

让我对数学老师印象大改观的是以下一件事:

有一天,他在讲分母有理化(请不要吐槽美国数学简单,它就是这么简单)!

如果是中国学生的话,肯定直接照抄板书然后把步骤记下来就行了,但偏偏美国的孩子会问“为什么要有理化啊?”

我晕!我当时心想,这种问题有什么好回答的,数学里很多东西不都是约定俗成的么?

没想到这个老师很认真,他翻箱倒柜拿出了1930年的计算器(这是他爸爸上高中时用的计算器)。那时候没有电子计算器,所以这个计算器是手动推来推去得出结果的,也没有办法算根号,因此当时的人算带根号的分式都是先用计算器求出一个根式的值,然后再列竖式求分式的值。

举个例子,1除以根号2就是手算1除以1.4142135623731……,非常不方便;但如果有理化之后再算就是1.4142135623731除以2,方便很多。

做有理化的问题做了三四年,我完全不知道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。然后居然还有同学问“可是现在不是有电子计算器了吗?为什么还要有理化啊?”,我很惊讶老师的回答不是“规定就是规定”什么的,而是“不合理或是不合时间的东西是需要时间改善的,也许到你们的孩子那一代有理化反而是多此一举的。”

这节课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美国教育对于“为什么”的追求比对于“怎么做”的追求更加重视,也更敬佩这个在开学第一天说“我教的不是数学,我教的是学生”的老师。

编辑的话:中西方数学教学,到底有多大差异?套用一位被英国临时挑选,到英国中学教数学的中国老师的话讲:“中国的数学教育,是适应公立学校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,而衍生出来的教学方法;没有太多时间小组讨论、思考;重点是把公式告诉学生,让他们记住,以后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打工者;而英美私立学校的数学教育,面向的是未来的领导者,所以他们更强调讨论、思考为什么、找到解决方案并创新、甚至思考哲学问题。没有绝对的好与坏,一个是大众化教育;一个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。”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(我第一学期的课程表,要排满了呢!)

问题三:学校种族歧视?

种族歧视是美国被提到的频率最高的词之一。没有身临其境很难想象“种族歧视”到底代表的是什么:是文化差异?是过于谨慎导致疏远?还是与生俱来的的优越感或是低劣感?

在美国的校园里,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用“种族”作为看待周围世界的一个指标。

举个例子吧,我们学校转来一个安多佛学校的美国华裔女生J小姐。

作为一个半路转来的新学生,J小姐自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。而她的亚裔身份,也让我对她多加留意。

我不知道为什么对她有很多看不惯:虽然英语是她的母语,但我总想她为什么不主动开口讲中文?她还爱穿超短裙、破了洞的黑色丝袜、永远只扣三颗扣子的低胸衬衫;和学校里最受欢迎的白人女生为伍,成绩嘛勉勉强强……

虽然她做的以上每一条在美国社会里都无可厚非,但这些不符合中国社会对一个好女孩的要求!

当然我也会反思自己:难道她如此刺我的眼,就是因为她是亚裔吗?如果白人女孩这么做,为什么我就不会反感?她是亚裔又怎么样呢,是亚裔不代表她是中国人啊!

即使我的心里明白一切,但是她的行为举止在我眼里,就是比其他白人女生更加出格,更难以接受。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(烦恼时到学校的湖边坐坐)

不经意间用肤色衡量世界的,不只是我一个人。每当学校大型活动,总会在大巴上看到这样的场景:中国人扎堆和中国人坐、韩国人和韩国人坐、说西班牙语的坐在一起……

同样的情况在食堂也是天天上演。我刚来学校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每天晚饭前,都会在中国同学的微信群里发一句“今天晚上有人要在五点半去食堂吃饭吗”,如果迟迟没有人回我,我心里会很不安宁,有时候甚至都想干脆不去吃饭算了。

当我对学校渐渐熟悉起来,能和各种认识的不认识的韩国人美国人土耳其人侃侃而谈,也能一个人占着一张偌大的桌子享受美食时,我会经常反思“种族交往”的问题。

大多数中国学生出国学前都希望能够和许许多多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人交朋友,睁开眼睛去看一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。

可是到了美国之后,繁忙的学习作业课外活动让我们身心俱疲,唯一能够让人踏实安心、感受到家的时刻,也许就是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的说母语的机会

留学菌作为曾经的留学生,表示感同身受......

换句话说,很多中国学生并非跟其他中国学生有多么好、能认同他们的价值观、欣赏他们的人格什么的,我们在一起仅仅是因为:我是中国人,你也是中国人,我们身体里流着一样的血

而更有意思的是,我们宿舍里八个人,有四个美国当地学生,另外四个是国际学生(来自中国大陆的我、来自西班牙的C、来自台湾的R、以及来自韩国的K)。结果宿舍不经意间分成了两派:美国人和美国人在一起,国际生跟国际生在一起。

有时候觉得很奇妙:我跟美国同学说英语,跟其他国际学生也说英语,为什么同样说英语的人,会分成两派?

或许人与人的亲疏,并不完全取决于种族。“人在异乡为异客”,我和你在一起,大概是因为我们可以在‘每逢佳节倍思亲’时,为对方投去一个感同身受的眼神;相似的经历,让我们靠得更近。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看我的校园,这是同一棵树在一星期前后的变化:)

唯妮的美高日记,未完待续...

剧透一下,接下来的日记有:

校园恋爱、选举、美国室友等等,

篇篇精彩!敬请期待!

是不是体育生都很渣(遭遇体育狂、数学渣、种族歧视?我挺过来了!)

留学全知道招募文字、视频创作者

如果你在美国、英国读中学 or 本科,

欢迎写出你的故事;

Or用短视频拍出你的精彩!

无论是学校生活、英美文化、考试秘籍、情感大战……;

无论是自拍或者采访;

只要能带来教育的启发,

我们和读者一起见证你的精彩!

创作要求围绕一个话题,

有趣、有思考、有情节;

暂时不欢迎议论文、诗歌、无文字的画面等

我们有稿费和丰厚的年终大奖等着你哦!

请将创作想法发邮箱到:edu.tougao@eduknow,

一经选中,我们会尽快联系你,

为你文章或视频的创作提供支持!